即時行樂好嗎?

Jack CHiu
追蹤我

1970年代,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帶領學生在史丹佛大學的附設幼稚園進行一個測試。他們讓接受測試的孩子單獨留在房間內,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我會離開15分鐘,如果這段期間你沒有把棉花糖吃掉,那我就再給你一塊。

 

詳細實驗過程如下

https://youtu.be/Yo4WF3cSd9Q

米歇爾教授之後持續追蹤這群受試者,發現驚人的結果:當初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無論是學業、經濟、健康、甚至人際關係的成就都比較高。於是一名暢銷作家把這個實驗結果寫成一系列「棉花糖理論」大談所謂成功術,要你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要多忍耐。所以大家就覺得要忍耐,才會有成就。

現實世界不是只有忍耐就會成功,就算辛辛苦苦費盡洪荒之力,也不見得有棉花糖會等著你。不過,不努力可以非常肯定是不會成功的。Malcolm在《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限在哪?》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的努力練習,就可以成為頂尖的專業人士。』我們就該忍耐10年去學習一項技術,讓自己成為專家之後,事業工作成就(棉花糖)就會跟著來。

為什麼我們需要玩的專業、挑戰極限?一文中,我就有提到,學習一項新技能只要20小時,就夠了。你就知道要不要堅持下去了。先嘗試20小時,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去做某件事情。20小時若拆解成專注每天1小時,也就是20天,扣掉六日休息,一週5天,剛剛好是1個月。若1個月都不能堅持自我學習,就該好好檢討專注力不足。

回歸到文章想要討論的內容:「即時行樂好嗎?」

我自己的答案是:「適度的即時行樂是好的,不要全部生活都在即時行樂。」適度即時行樂,適度的努力,可以為幫自己達成一些成就、自我實現的目標。這樣內容切成三部分來討論:

過度即時行樂的壞處

我們每天面對誘惑,實在太多了facebook、Line、Instagram、WeChat、Twitter、微博、Netflix影集、Disney+電影、電動、遊戲…等,各種娛樂生活的方式,不需要乖乖坐在電腦前面,隨身一支手機,打開App就可以化解無聊。

我自己也有追劇的習慣,大部分都是Netflix的影集,平日晚上、周末假日的空閒時間,就是我追劇的時光,有時候常常會耍廢整個月的周末假日,都在看劇度過。平日晚上的空閒時間,也在追劇的時間中度過,一直到11、12點,還是捨不得關掉,要看到結局,或是一個段落。

每個人都認為每天屬於自己的時間太少了,但我們時間不少,只是浪費掉而已。

過度即時行樂的壞處,就是把時間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休閒活動上。看劇當然也是有些許好處,但單純腦內輸入資訊、內容,沒有像寫作一樣產出內容、創作,其實就會忘記自己看過什麼,一段時間後,會完全沒有回憶,空白的1個月休閒假日就是這樣來的。

年度目標的迷思

每年元旦,我們會立下一些新年目標,避免自己又蹉跎光陰一年。假如自己列出了超過10個以上的年度目標,以我個人經驗來看,一年要完成10項以上的目標,並非不可能,只是成功機率太低,除非你意志力超級堅定。

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那麼精實,身而為人,多少會有惰性,我們天性就只想待在舒適圈,單純靠意志力是不可能的。在執行年度目標的同時,必須要有計畫搭配混合休息和娛樂,適度給自己的獎勵。

我每年年度計畫大約就落在10項左右,每年實際完成的大約只有5項,每年我都會立一個簡單的目標,只要花時間做就可以做完的目標。例如:閱讀30本書、寫作30篇文章、考一張證照。其實,一年有365天,一周看一本書,一周寫一篇文章,花一個月準備一張證照,其實不會太困難。每天也只要花1.5小時,就應該可以完成了。

實際上,卻很難可以完成,只要有其他的年度目標參雜進來,或是新增進來,就沒有完成過。常常是一個月才讀完一本書、一個月只寫二篇文章。

我每年都希望可以把書架上的書都讀完,但永遠都有看不完的書,不是買書速度太快,而是我看書的速度太慢。再來就是經營部落格需要有上架大量的優質文章,網站才會有流量。但我產出文章的速度一直都很慢。

不管自己立了多少年度目標,最重要就是克服自己的惰性,而不是年度目標多寡,最重要就是要強迫自己計畫,給自己課表,嚴格執行課表。立下年度目標,重要的不是目標有多漂亮,而是能夠完成多少年度目標。

偶爾該吃一下棉花糖

面對誘惑你該怎麼做?用意志力忍耐?意志力是不可靠的,有太多可以證明的實例,例如:棉花糖實驗。不想過度忍耐,完全前功盡棄,我偶爾會為了完成目標適度忍耐,這會產生我的行為動機,讓我努力去執行並且一併寫下記錄。

如同我前一段落說道,幫自己的目標開課表,每天就按表操課。然後,適度給予自己獎勵,創造激勵自己的誘因,人過度緊繃,沒有適度放鬆,是無法堅持的。

鉤癮效應》說明了Facebook、Instagram、抖音如何讓我們無法不滑手機上癮的四種模式:觸發→行動→獎勵→投入。既然Facebook是這樣讓我們上癮的,我們也可以使用一樣的方式,讓自己對年度目標上癮。設立課表與提醒(觸發)→執行課表(行動)→看劇獎勵自己(獎勵)→統計自己的成就(投入)。

在棉花糖教父米歇爾教授在《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一書中,整理為什麼這些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未來比較有成就。這些孩子們做了什麼?面對誘惑,他們是如何轉移注意力忍耐的?

其實關鍵在『延遲享樂』,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父母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訴你,等你考試100分,就帶你去那玩,或是送你一台新手機。從小我們都自我學習了如何『**延遲享樂』,**因為有獎勵(棉花糖),父母鼓勵孩子的學習變成功利主義,當沒有獎勵,就沒有動機,所以我們很難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

所以現在已經長大了,沒有人會給你棉花糖了,於是我們就放下書本,拿起手機、電視搖控器、打開電腦,開始享受下班的娛樂(小確幸)。現在要已經長大的我們去忍耐,變成一件更辛苦且很痛苦的事情,更何況你只覺得痛苦,沒有可以期待的獎勵(棉花糖)。

我們能做的就是給自己棉花糖,給自己一小時看劇、打遊戲、看漫畫等。這些都是給自己一些獎勵的方式,延遲享樂可以套用到任何一個目標。例如:完成了某個財務目標,就買個自己很想買的東西犒賞自己、吃一頓大餐也可以。

總結

“自由的人生,來自於自律的養成”

延遲享樂是我們達成目標,一個最有效的方法。這樣才能啟動對完成目標的上癮模式:觸發→行動→獎勵→投入。目標永遠不嫌多,重點在自己能夠完成多少?即時行樂沒有不好,只是要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