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後悔的那些事

woman in black shirt and gray pants sitting on brown wooden bench
Jack CHiu
追蹤我

每個在台灣生活的人,都有對發票的經驗。在對發票的時候,發票中獎的號碼尾數是9801,而自己的號碼是9800,跟一千塊擦身而過,心裡的感受一定非常差。但如果中獎號碼一樣,自己的發票號碼是1230,就沒什麼特別的感覺。有趣的地方在於,同樣都是沒中獎,但號碼差距越小,感覺到的遺憾越大。

想想自己在人生中每個重要的時刻,你會後悔自己錯過的那些事嗎?
 
“人們通常會對原本不想做卻做了的事深感後悔;但對自己應該做卻沒做的事,後悔的程度就沒有那麼強烈。-以色列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通常我們都是沒做的事情比較多,直到最後,才感受遺憾。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該做什麼事會成功?或是過著實現理想的生活。但我們卻一在略過?
 
生活中有很多看似不重要的決定,卻影響一生。決定一件事情要不要做?我們會依據個人第一印象、過去的經驗、想像的情境及個人偏好,去決定要不要做。實際上我們沒有理性去思考,我們最常做的決定就是維持現狀。
 
浪費了很多機會,去改變現狀。才會有多年前環島熱潮時,電影《練習曲》所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了。」
 
我們常常會有拖延的毛病,拖延是生產力的大敵,喜歡維持現狀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常會做錯決定感到後悔。因此,希望透過一些簡單的構想,來幫助自己做不後悔的決定,做該做的事情。所以了解人類心智思考決定做一件事的過程與矛盾之處,或許可以幫助自己撇開偏誤,更有效率的執行目標。
 

心智偏誤

直覺幫助我們決定很多事情,可以不經大腦思考,自動執行很多判斷。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這個直覺?在決策的時候,你所謂的直覺協助你下決定,直覺有下面幾種產生的方式:
 
  1. 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代表性捷思法、直觀推論法)要判斷某一事件出自於某一母群體的可能性時,會比較此事件與母群體的相似程度,忽略基本率(一事件的基本發生率)、樣本的大小,而陷入賭徒的謬誤。
  2. Anchor-adjustment Heuristic (定錨再調整捷思法):定錨效果(anchoring effect)是指在估計數字之前,先讓參與者進行其他無關的數字(稱為錨點)的比較,之後參與者回答主要問題時會受到定錨點的影響而估計錯誤。
  3.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得性捷思法、便利性捷思法、經驗性直觀推論法)可得性(availability)意指有多容易想起,估計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會以有多容易想起相關事件作為判斷依據,也會因為記憶的熟悉與否、經驗的次數差異、記憶建構等因素影響判斷。
  4. Mental Simulation Heuristic (心智模擬捷思法)對於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運用想像中的難易度作為判斷。
  5. Cause-effect Heuristic (因果性捷思法)運用因果的連結性強度來評估情境成立之可能性。
  6. Attitude Heuristic (態度捷思法:以態度(喜好某件事物的程度)來推測某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捷思法是根據心理學研究,人類會對事件判斷產生偏誤的類型。
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現最有趣的是,人類心智在面對不同情況。例如:面對風險和收益時,人類在決策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改變,甚至連訓練有素的專家,也可能會有偏誤發生?
 
舉例個經典心理學問題:
 
“美國加州爆發不明傳染病預估將有600人死亡,政府請科學家準備防疫措施,科學家預估兩個方案可能的後果為:
方案A 將有200人救活
方案B 則有1/3機率救活600人存活。有2/3機率無人被救活。”
 
你會採取方案A還是方案B? 
實際上,不論方案A或B,一個簡單的數學計算,可以馬上算出的方案A、B存活機率都是一樣的。但人類心智就是會很直覺的選擇方案A,因為聽到有200人可以確認活下來,大部分的人都想趨避風險。
 
“接著,美國紐約州也爆發傳染病,同樣也是預估有600人死亡,政府請科學家準備防疫措施,科學家預估兩個方案的可能後果為:
 
方案C 將有400人死亡
方案D 有1/3機率無人死亡,有2/3機率600人死亡。
 
你會採取方案C跟方案D?”
 
這時候應該大部分人會選方案D,賭一把看看會不會無人死亡。實際上,方案C跟方案D死亡的機率也是一樣的,關鍵在於人類在面對損失的時候,會變成風險愛好者。
 
剛剛討論的狀況是面對生死的抉擇,現在談談在有利可得及財務風險時,人類是怎麼想的?
 
“你剛得到了1000元,請問你想選擇A或是B?
 
A. 有50%的機會得到另外的1000元
B. 有100%的機會得到500元 “
 
大部分人應該都選B,在面對有利可得的時候,人會想要確定的效果,所以選擇趨避風險。那麼面對損失呢?
 
“你剛得了2000元,請問你想選擇C或D?
 
C. 有50%的機會輸掉1000元
D. 有100%的機會輸掉500元”
 
大部分的人選C
人類面對損失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有機會不要輸,也不肯認賠。這就是股市很常見的,你已經確認虧損了,但遲遲不肯放掉,把錢放在更有機會賺回來的標的上。
 
我們會常被自己大腦所騙,陷入一些常見的思考錯誤。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捷思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決策,但卻不一定是最好的決策。
 
總結來說,我們不是心理學家,不用去探究人類心智深層運作的秘密,只需要在面對風險、有利可得時,透過簡單地數學概率,去計算實際的機率為多少?
 
在明白選項後,就可以客觀理性的決策。若不懂得計算概率,至少不要太快做決定,試著思考另外一個選項的結果為何?或是在找出第三個選項。
 
 
 

後悔,做了沒結果或該做卻沒做?

 
我們無法實際了解同一件事情,有兩種結果,因此很難評斷哪個比較後悔。實際上,人們對於該做卻沒做的事情,後悔感受比較小。但對於做了沒結果,後悔的感受比較大。因為人們很常發生該做去沒做,也沒有感到非常後悔,就這樣過去了,繼續維持現狀。
 
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國中或高中時候,沒有努力讀書,沒考上醫學院,而感到懊悔。反而是熬夜準備期末考,結果熬夜準備的範圍和考試不同,結果被當扣考或重修,那個後悔的感覺更深,感覺應該更幹?
 
很多世界上偉大的創業家、成功人士,在當下做的決定,都是無法想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唯一驅使自己動手去做的原因,都是拿自己的現狀做一個參考點。想像自己萬一失敗,大不了就繼續眼前的工作,或是做其他的工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冷靜下來思考後,在面對這樣的風險,自己感覺是可以承擔的,但得到利益的機率會蠻大的,就動手去做了。
例如:Jeff Bzos, Steve Jobs, Elon Musk, 張忠謀, 施振榮, 施崇棠, 馬雲, 馬化騰…等。當時創業時,其實都考量現狀,只要有機會比現狀好,就放手一博。
 
 

不管好壞都會後悔

人類就是一種愛比較的生物,愛和同儕、同學、同事,甚至是過去的自己比較。以自己的現狀為參考點,去比誰好或是誰差。
 
例如:投資股票時,我看好要買台積電,最後很多因素沒有買進。但在一個月後,台積電上漲了20塊,我就會非常懊悔,當時沒有買台積電,並且現在賣掉,就多了2萬塊錢了,實際上我沒有任何損失,但我感覺像是損失了2萬塊錢。
 
這種事後諸葛的心態,人人都有。在人類有機會贏得利益時,當下卻不敢承擔風險。當我們拿現狀作為參考點,明明我們一點損失都沒有,卻會再結果出爐的時候,沒有把握住機會,感到懊悔。同樣地,若結果是損失的,自己則會慶幸沒有買進台積電股票,明明沒有作為或行動,會給自己小確幸的感覺,這就是安逸最可怕的地方。
 
很多網路上的勵志短片、文章都告訴我們該珍惜擁有的一切,實際上我們是該珍惜擁有的一切,但面對自己追求生活的價值,我們也該努力去爭取,不留下任何遺憾。生活的價值可以是為自己甚至是他人帶來的助益。
例如:對家人、朋友的好處。對自己的好處,可以是金錢、體驗、知識等。只要是有意義的,不論是什麼,只要評估現狀,只要有機會會變好,就該去嘗試。
 
 
 
 

總結:多方嘗試

嘗試不同生活,有很多具體的做法。
例如:用設計思考的方式,重新設計人生。
 
設計思考是指如何用設計師的思維去重新設計一個產品、服務。
  1. 同理心
  2. 定義問題
  3. 創意
  4. 製作原型
  5. 測試階段

 
關於自己理想的生活或是工作,很多人會說追求自己的熱情,直接辭掉工作出發吧!
 
例如:自己想當小說家,難道就直接辭掉工作寫小說嗎?連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再決定成為職業作家之前,也是經過一番掙扎,一邊賣咖啡一邊寫小說。最後找到可以成為職業小說的道路以及確認自己可以寫小說一輩子不會倦怠後,才把咖啡廳收起來,全心全意寫小說。熱情會退,堅持會累。該明白自己是沒辦法只有靠熱情和堅持,持續下去。但不斷地規劃目標,先執行,修正,再執行,再規畫下一個目標,重複這個循環,就可以持續下去。
 

嘗試不同生活就是先體驗那個狀態,或是假設自己處於那樣的環境,我們以成為職業小說家為例,嘗試一下那種狀態。

  1. 嘗試每天至少寫5000字的內容。
  2. 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家人或朋友讀,甚至是在網路上發表。
  3. 檢視自己的創意,去出版社投稿或參加小說徵稿比賽。
  4. 開始動手設計自己的職業小說家職涯規劃。

       1)先出版第一本小說。
       2)登上排行榜。
       3)成為暢銷書作家。
       4)成為多產暢銷書作家
  5. 利用每天下班時間,開始測試自己連續寫作一年。
 
不管你想要做什麼?總是懷抱著某個想法,其實就直接利用閒暇時間去做,若自己覺得沒有閒暇時間可以去完成。其實那件事情你真的沒有很想要去做或是完成,因為你不肯為這件事付出自己的時間。
例如:我真的很想開咖啡廳?我要做的不只是去學拉花、烘培或煮咖啡,而是直接去咖啡廳兼職當咖啡店員,做個至少半年,再來決定要不要開咖啡廳。
 
一種用體驗的概念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總比整個投入後,失敗來的好。
 
不論想做什麼,用最笨的方法:把他寫起來,放在自己看的到的地方,或是狠一點,把目標設定成手機鎖定時的桌面(lock Screen),每次拿起手機就會提醒自己要去做,想忘記也很難,慢慢就會去規劃和執行了。 
 
Jack CHiu
追蹤我

看完這篇文章,幫自己拍拍手👏,也請幫我5下拍手👏👏👏👏👏支持我繼續寫下去,謝謝你耶!然後,我其實很好聊的,你可以直接IG私訊@jackskyhigh和我聊聊!或email:jack@jackskyhigh.com

💡想要即時收到更多我的文章嗎?

每周一早上 08:30 ,我會發一封《我的FIRE生活提案》的電子報~內容是我所閱讀、FIRE實驗、生產力與FIRE財務自由有關的內容(偶爾稍微插播一些跟家庭親子生活、運動訓練)。

強烈建議在按下訂閱之前,我建議花5分鐘先來我的訂閱註冊頁,了解為什麼我會開始經營部落格和發電子報,確認是你想要看的內容,再按下訂閱

如果你有朋友也需要FIRE提早退休的建議,請分享給他。